办证指南

扶贫工作的差异

  • 发布时间:2021-11-01
  • 发布者: 管理员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
      

  笔者在2009年年初参加了郴州市的扶贫开发工作,驻点在宜章县天塘乡樟门塘村,该村在风景秀丽的莽山脚下,是天塘乡最偏僻的村组,拥有人口1086、水田660亩和旱土340亩,包括燕子岩、秀斗冲、石灰冲、油菜坪四个自然村,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

  2009年的扶贫开发工作,驻点工作队在认真调查了解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了10件事:1、实施农网改造、让村民用上了廉价安全的生产生活用电;2、建好沼气池73口,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3、修好2.8公里的通村公路、让村里的农产品能顺利“走出去”;4、投资10万元搞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让清澈干净的饮用水流到了村民的家中;5、清淤莽山左干渠,让干枯已久的农田重新焕发出生机;6、奖励应届毕业生上大学5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光;7、帮助困难家庭,让困难家庭感受到党的温暖;8、培养6名建党积极分子,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输送新鲜血液;9、资助贫困女孩上学;10、为村小学购置34个课桌,改善了学生上学条件等,获得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和上级党委的好评,被市扶贫办誉为“扶贫开发工作队的榜样”。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听说有的扶贫开发工作队处境艰难,在扶贫点的工作不被人理解,群众不支持,干部出难题,到扶贫点上去还要受村干部的气。照理来说,扶贫开发工作应该是很受干部群众欢迎的事情,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工作差异呢?

  一、客观原因

  (一)自然原因。大部分的扶贫点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有的甚至生存条件恶劣,地处沙漠、盐碱、石灰岩地区等,要改造好现有自然条件须付出额外代价。

  (二)历史原因。有的民族生活习性不同,喜欢刀耕火种,习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来过日子,不想也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

  二、主观原因

  (一)联系扶贫工作点的领导差异。扶贫工作的对象包括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目前,我省还有38个贫困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20个,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18个。国家级和省级领导联系的贫困县的帮扶标准笔者不清楚,郴州市市级领导联系的新农村建设点和扶贫工作点的配套资金是20万元,没有市级领导联系的扶贫工作点配套资金是10万元。领导为把联系点的工作搞好,可以在联系点召开现场办公会,立即就能筹集到数额不小的帮扶资金。

  (二)联系扶贫工作点的单位差异。扶贫工作点一般是由两个以上的单位包干负责的,因此单位效益的好坏、权力的大小等等将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效果。有的单位本身对筹措资金具有优势地位,如财政局;有的单位因工作便利联系的企业较多,能募集到较多的帮扶资金,如发改委;有的单位处于法定垄断地位因此效益好,如烟草公司、移动公司、石油公司等,上述单位能够筹集到更多的帮扶资金,对扶贫点的工作帮助很大。

  (三)扶贫工作人员的差异。如果扶贫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能够真心为老百姓做实事,即使不是市级领导联系的工作点,联系单位也缺乏好的效益和优势地位,同样能够做出优异的工作成绩。比如,市工商局一位副调研员参加了2009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水电局和物价局共筹集了资金12万元。另外,为筹集尿素,仅去年5月到11月,他不辞辛苦亲自带领工作队员到40公里外某化工厂去了四次,终于筹集到30吨尿素,事后他风趣地说:“以前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我不相信我们四到化工厂筹集不到尿素”。

  (四)被扶贫人员的素质差异。由于知识贫乏,大多数被扶贫人员一开始并不清楚扶贫开发工作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个别人甚至支持工作队的工作。某工作队筹集到一批水泥运到村里,找村民帮忙卸车,有的村民居然要索取劳务费。他认为工作队筹集的物资是公家的,与己无关,而卸车索取劳务费是天经地义的事。有的扶贫开发点由几个自然村组成,不同自然村的村干部之间缺乏集体意识,还带头组织村民对一些修路、架电等公益事业的工程强行承包,承包不成就无理取闹,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哄抢扶贫物质。被扶贫人员这些不良做法直接挫伤了扶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正常开展。

  面对上述局面,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扶持标准

  国家、省、市三级财政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政府各部门的项目资金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在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扶贫开发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项目建设成本高,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长期性的原则,提高扶贫事业项目投资标准,确保一次投入长期受益,做到有投入有产出,避免投入不足的低质、低效项目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了解民生民情,减轻农民负担

  扶贫工作队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要把扶贫工作当作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要带着感情去扶贫,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贫困地区的群众,像关心自家的事一样关心当地群众的疾苦和困难;要扑下身子,走到村头田野,走进千家万户,通过多种渠道,真正了解扶贫点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正确分析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了解当地群众最关心、最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扶贫工作计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完成工作任务。与此同时,既要鼓励村民建设可持续利用的项目,又要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如村级公路建设除上级投入外,每公里还需自筹6—8万元左右,村里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就只能向村民收取,平均每人需要摊派几百元,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

  三、实施产业战略,拓宽增收途径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工作队要培植发展种养大户带头的经营模式。比如我们的驻点樟门塘村有上山种树的习惯,但规模小、效益差,2009年底该村支部书记邱志平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荒山520亩,联合部分困难户和低保户,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形式出资,对荒山进行开发;该村会计谢建是一个养殖户,他的养殖场每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养牛比养猪更赚钱,所以打算继续投资60万元,再建一个200头的养牛场。在他们的带动下,陆续有几名农户为扩大养殖规模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发展养牛、养羊事业。目前,樟门塘村已经成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连小家成大家,带动种、养、加,畅通产、供、销,化解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行素质培训,培养农村人才

  农村贫困现状难以改变,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农村人才缺乏、带头人少,特别是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少。因此加强村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科技进步水平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结合“雨露计划”,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把分散的教学资源、资金和基础设施条件统筹安排,整合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党团和社会培训资源,坚持农民培训与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岗位实际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四个结合”原则,最大限度扩大农民培训覆盖面,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使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扶贫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关爱百姓、关注农村的一件大好事,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和被扶贫人员理应把好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不但要用爱心帮助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事、急事,而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扶贫工作筹集资金、引进技术、更新观念、培养人才、做好产业,真正使百姓欢迎、干部拥护,让老百姓从心里记住工作队的形象、打心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免责声明:本站支持广告法相关规定, 且已竭力规避使用“极限化违禁词",如不慎出现仅代本站范围内对比,不支持以任何"违禁词”为借口举报我司违反《广告法》的变相勒索行为! 本站部分素材来源互联网,以传播信息为目的进行转载,如涉及版权请直接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8173522325

扫一扫